晋拓小说网>历史小说>盛世藏金 > 第一九八章 因瓷而遇 美籍华人
    第一九八章因瓷而遇美籍华人

    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“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。”别小看这一只只小小的蛐蛐罐,它最能体现蛐蛐主人的身价,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价不菲,其中由赵子玉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。

    在蛐蛐罐收藏领域,有这样一个排名:永乐官窑、赵子玉、淡园主人、静轩主人、红澄浆、白澄浆。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蛐蛐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,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。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,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“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”蛐蛐罐。

    赵子玉是清康熙时制作蛐蛐罐的名手。制作的蛐蛐罐名品甚多,有“绿泥”、“鳝鱼黄”、“瓜皮绿”、“藕荷色”、“倭瓜黄”等品名。赵氏所制,多题有“恭信主人”、“淡园主人”、“古燕赵子玉造”、“古燕赵子玉制”、“乐在其中”、“大清康熙年制”等款识。但流传至今的赵氏蛐蛐罐多为仿制赝品,真品甚少。陶器鉴赏家认为,赵氏真品,器表有一层浆皮亮光,仿制者则无,而地露金星。

    到了20世纪30年代,北京城中有一绰号“大关”的人,却极善仿制赵氏蛐蛐罐。手法之高,足以乱真。如今流传的赵氏赝品,多系“大关”伪作。“大关”伪作中的佳品,居然表皮也有亮光,非行家而不能辨。这是如今蛐蛐罐收藏爱好者值得认真注意的一点。

    从目前的拍卖情况看,成交价处于前列的均为明代的蛐蛐罐,如2001年北京中鸿信拍卖行拍卖过一只明宣德蓝釉龙凤纹蛐蛐罐,成交价为60万元;2003年北京华辰拍卖过一只明万历青花龙纹扇形蛐蛐盖罐,成交价为77000元。2004年厦门国拍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,一只明宣德时期青花鹰雁纹蛐蛐罐的拍卖价高达200万元。

    没想到一个蛐蛐罐,却有这么多的说道儿,谭越看着提及蛐蛐就眉飞色舞的故宫专家,不禁有些考量,便凑趣的问道:“您应该认识王石祥王老吧?”

    “王石祥啊!当然认得,那老头儿,玩之一字,甚是通透呀,对于玩,他敢报第二,都没人敢报第一!而且,他玩儿的杂着哩!”这位专家笑而感叹,谭越倒是听闻过一些有关王石祥老的趣闻,据说此老少年时极爱驯狗捉獾,别出心裁的驯了只母狗捉獾,可大家都是用公狗的呀,忽然来了只母狗,公狗就分心,不好好干活,后来就都不肯和他搭伙,见他牵了狗来,冷了脸说:“我们只捉獾,不配狗。”这才将他赶走。

    说着这些趣闻,很快就到了饭店,杜连山出手自然不凡,吩咐饭店按照他所说整治了一桌丰盛的酒宴,大家这才畅快的吃喝过后,兴尽分手。

    谭越从酒店出来,发现这里距离尚书坊很近,索性将车开到了那里,从车上抱下了两个纸箱往里边走去。

    “谭越哥!你抱的什么?”来得多了,尚书坊的美少女服务员们大多认识谭越,见他抱着两个大纸箱走进来,纷纷上前帮忙,其中一个秀丽的少女还好奇的掀开看了一眼,不禁惊呼道:“呀!好好看的花瓶!”

    “什么花瓶啊,那是老辈子用来插蜡烛的烛台,还花瓶呢!”另一个女孩是认识的,见同伴出糗,哪里会放过,赶紧调侃起来,谭越笑道:“既然想帮忙,喏,车里还有两个,你们帮我拿过来吧!”

    谭越也没有客气,其余的四件瓷器,被他拿回来两对,见小姑娘们这么给面子,干脆让她们帮着自己都拿下来,作为回报,他则将纸箱放到了吧台的上边,将瓷器从里边拿了出来,让小姑娘们看个新鲜。

    “哦……我知道了,这是古董吧?”有人眼光不错,猜测着问道。

    “不是古董,怎么说呢,是我老家工艺瓷厂的老师傅的作品,怎么样,漂亮吧?”谭越也没有跟她们解释的必要,这样说其实也算是实话了。

    这时候,两个女孩子已经将另外两件给抱回来了,谭越就将四件瓷器,都摆在了吧台上。

    漂亮的黄地青花瓷盘,如玉晶莹的笔筒,繁复到豪奢的笔洗,再加上那只制作精美的烛台,看得女孩们赞叹不已,纷纷问道:“谭越哥,是不是要摆在这里的?”

    “唔,你们看看吧,摆放在哪里合适就放在哪里就是了,这个笔筒就别摆了,我拿去自己用!”

    “那,先给我们看一会儿总行吧?等你走的时候再给您!”一个小姑娘有些不舍的抱着那只笔筒求道。

    贪欲怎好拒绝,知道她也会小心保管的,将这几件瓷器留在这里,自己便径直向二楼的楼梯走去,刷了卡,打开房门,有些小欣喜的发现,里边竟然没有别人!小索菲正在做着家庭教师布置的作业,而戴佳瑶呢,则跪在茶几旁边,认真的看女儿写字呢。

    “今天大小美女怎么这么乖?”谭越换掉鞋子,轻轻的走到母女身边笑道。